清政府建设海防初期,外购军舰是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从中牵线搭桥招财猫配资,而赫德一开始选中的目标就是伦道尔式炮艇。
1875年春,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咨询以后赫德给了李鸿章四个选择:排水量1300吨,装备一门16英寸火炮;排水量440吨,装备一门12.5英寸火炮;排水量320吨,装备一门11英寸火炮;排水量260吨,装备一门9英寸火炮。
李鸿章此时对于西方海军技术也是一知半解,这四个方案究竟哪个更好,要他从技术角度来分析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本着最简单的逻辑,吨位最大的方案船大炮重过于太激进,吨位最小的方案明显威力不足,所以统统去掉,剩下的各买两艘。这四艘伦道尔式炮艇后来分别被命名为“龙骧”、“虎威”、“飞霆”、“策电”。
之前也说过,伦道尔式炮艇与其说是军舰,不如说它是水上炮台,主要用于近海防御,无法出海作战。考虑到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甲铁”、“龙骧”两艘铁甲舰招财猫配资,而且还在英国订购了“比叡”、“金刚”两艘铁甲舰,李鸿章购买“龙骧”、“虎威”、“飞霆”、“策电”这种炮艇,和日本相比明显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后来也有很多人说赫德居心不良,有意把这种不堪大用的东西推销给中国,目的就是防止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海防。
展开剩余58%说起来伦道尔式炮艇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英国也一直有意通过各种手段操控清政府的海防建设,包括赫德和后来的琅威理都一定程度上和英国海军部有联系,有一定的私心,并非全心全意为清政府服务。
不过平心而论,赫德在推销伦道尔式炮艇时虽然非常热心,但是他主要是是考虑到清政府的经费不足,无力购买大型铁甲舰,才做了这个选择。而且赫德向李鸿章介绍时也如实告知这是浅水区对付铁甲舰的利器,并没有夸大作用。而李鸿章也提到“有此巨炮小船,守口最为得力,较陆地炮台更为灵活”,显然也是非常清楚伦道尔式炮艇的真实用途,明白这只是水上炮台。
另外事实上早在李鸿章通过赫德购买伦道尔式炮艇之前,福建就已经通过上海的瑞生洋行先行向英国莱尔德公司订购了两艘排水量256吨,装备10英寸前膛炮的伦道尔式炮艇,分别命名为“福胜”、“建胜”。而江南制造局也在1875年9月17日下水了一艘排水量200吨,装备一门17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的伦道尔式炮艇“金瓯”号。显然在赫德推销之前,地方督抚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独特的武器。
综合看,李鸿章购买伦道尔式炮艇并非赫德故意使坏,而是清政府的海防规划原本就是立足于被动防御,伦道尔式炮艇符合其需求而已。因此只能说清政府自己对于海防认识不足招财猫配资,怪不到赫德头上。
发布于: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