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筹办海防之初日升策略,先后在英国购买了“龙骧”、“虎威”、“飞霆”、“策电”、“镇北”、“镇南”、“镇西”、“镇东”、“镇边”、“镇中”共计十艘伦道尔式炮艇(蚊炮船)和“超勇”、“扬威”两艘撞击巡洋舰,这些军舰总共耗费了大约180万两白银。
相比之下,后来李鸿章从德国购买“定远”、“镇远”两艘大型铁甲舰,算上各项杂费和回国的路费,总共花了白银3399240两,购买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总共花了白银1739761两,从英国购买“致远”、“靖远”总共花了白银1697454两。
也就是说,买“超勇”、“扬威”和“龙骧”等舰所花的钱足以购买一艘“定远”级大型铁甲舰,或者是两艘“致远”级防护巡洋舰,或者是两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还有富余。
展开剩余61%但是伦道尔式炮艇只能用于近海防御,“超勇”、“扬威”的撞击战术后来根据实战效果看也不理想,论真正的海上作战能力,“超勇”、“扬威”和“龙骧”等舰加一起也不如一艘大型铁甲舰或者是两艘巡洋舰。加上同时期日本购买的都是铁甲舰、巡洋舰一类军舰,总体来看比李鸿章显然更有规划,所以后来李鸿章也颇受了一些批评。
说起来李鸿章对于近代海军的认识确实严重不足,海防规划也不如日本。不过平心而论,当时清廷上下其他人在这方面的了解更差,李鸿章已经算相对比较好的那个了。
而且清政府筹办海防的时候,正好是海军技术大变革之时,当时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理念。不要说清政府,就是欧洲传统海军强国,对于海军未来发展方向都出现了不同声音,都做过一些错误的尝试,像前面提到的伦道尔式炮艇和撞击巡洋舰在欧洲也曾经风行一时,事实上连日本也购买过“超勇”的同型舰。
另外李鸿章购买的伦道尔式炮艇和撞击巡洋舰在历史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说中法战争时,法国一度打算北上进攻北京,以迫使清政府屈服。但是因为此时北洋水师的伦道尔式炮艇和撞击巡洋舰上所装备的重炮让他们颇有顾忌,加上英国的反对,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打算。
所以李鸿章这一时期所犯的错误情有可原日升策略,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属于必要的学费,没必要过于苛求。
发布于: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